五大明王匯集在一起形成明王群;不動明王位於中央,五山明王、群達狸明王、大威德明王和金剛夜叉明王分別位於其周圍的北、南、東、西。這五位偉大的明王代表了憤怒的最強大形態,能夠消除各種障礙,同時也完全包圍並保護中央和四個主要方向。因此,有人說這五位明王既具有巨大的力量,又具有重要的好處。
東寺型座不動(東寺型座不動)被認為是在平安時代的9世紀,在東寺創建的。這尊佛像代表了坐在座位上的不動明王,他在佛教中被尊奉為護法神。東寺型座不動以其莊嚴和威嚴的姿態以及精緻而精湛的雕刻技術而聞名。
令人印象深刻的尺寸和存在感:東寺型座不動通常是一尊非常龐大的佛像,通常高達數米。這個尺寸旨在強調不動明王的神聖性和尊嚴。人們相信不動明王能夠為信徒提供強大的保護,這種莊嚴性凸顯了它的存在感。
莊嚴的姿態:東寺型座不動的典型姿態包括右手持劍,左手持繩索(象徵救贖)。這個姿態象徵著不動明王在保護信徒免受惡魔和困難的侵害以及拯救他們方面的角色。其面容展現了憤怒的表情,以三隻眼睛、突出的獠牙和火焰光環為特點。
精湛的雕刻技術:製作東寺型座不動需要高級的雕刻技術。這座雕像包括詳細雕刻不動明王的皮膚、裝飾品、劍、繩索、火焰和其他元素。對細節的關注賦予了雕像美學和藝術價值。
虔誠與儀式:東寺型座不動被信徒尊奉為不動明王信仰的一部分,這種信仰主要傳播於東寺。信徒在這尊雕像前祈禱並進行儀式,尋求不動明王的保護和力量。它尤其被認為能夠驅散災難和困難,帶來安全和幸福。
東寺型座不動是日本佛教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歷史重要性和崇高地位吸引了眾多遊客和研究者。此外,作為不動明王信仰的象徵,它在日本各種佛教宗派和寺廟中廣泛受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