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名為不空羂索觀音的國寶複製品,宏偉而壯麗。這座宏偉的雕像真品高達3米,寶冠上鑲嵌有2萬多塊寶石,令人嘆為觀止。
不空羂索觀音手持一種名為不空的羂索,神靈以此拯救眾生免於苦難,該形像一直為世人熟知。不空羂索絕不會失手於其標記物,因此被命名為不空羂索(原始梵語中的阿摩嘎巴啥),字面意思是“永不鬆懈的繩索”。不空羂索観音是觀世音菩薩的諸多化現之一,並自6世紀以來一直受到崇拜。公元735年3月,法僧玄昉(死於746年)從唐朝返回日本,將神明帶入日本。
左手(面朝雕像方向)握有錫杖,或稱“聲杖”。錫杖頂部附有鐵環,當僧侶外出旅行或要求施捨時,便攜帶之。錫杖落地時,鐵環發出的聲音象徵著佛陀的智慧和恩典。
左次手(面朝雕像方向)的手勢稱為與願印,被認為是滿足眾生之意願的手勢。據說能夠解除眾生的痛苦,並給予平靜和安慰。摩尼寶珠緊挨此像的祈禱之手。據說,這是為了紀念聖武天皇已故的兒子,按照其命令樹立了此像。日語表達的字面翻譯為“手中的球”,具有“心愛的孩子”的比喻意義。
由於藤原並沒有把它作為保護國家精神的衛士雕像來普及,所以很少有關於不空羂索觀音的雕像。在《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及其他相關的經文中頌揚了不空羂索觀音的恩典,主要是與身體健康和疾病康復有關的“二十種稱讚功德勝利”(20種功德的祝福) ,以及與和平死亡後進入佛國有關的八大達摩(8種功德的繁榮和幸福)。據說,修身養性,念經養身可以練就身體康健,不染疾病,受人愛戴,不吃苦,不挨餓,消弭不潔之思,成為一個美麗的人。